养老金制度给了我们一个承诺:
你年轻时工作、交钱,老了就能体面地活着。
但这个承诺建立在一个前提上:
你退休后活不了多久。
日本的镜像:长寿的代价
在《老后破产》这本书里,故事从一个看似繁华的东京街区开始。
在六本木、表参道这些高档社区的对面,83岁的田代先生住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木制老公寓里。
他每月领取10万日元养老金——在日本算多的,但除去房租和水电,只剩下2万日元度日。
他已经停电几个月。
酷暑天里没有空调,只能敞开门通风。
钱包里常常只剩几百日元,只能靠干面条熬到下一个发放日。
年轻时,他在啤酒公司工作12年,后来创业十年、勤劳一生。
他给记者看年轻时画的“晚年自画像”:穿着西装、当上社长、体面地老去。
可现实却是在黑暗中吃干面。
他问:“我做错了吗?”
答案是——他没有。
错的是系统。
承诺的崩塌:系统的失衡
日本养老金制度设计于几十年前,那时人均寿命短,
预期退休后只活10年左右。
系统是平衡的:年轻人交的钱足够支撑老人的花销。
如今,人均寿命超过80岁,
退休后要活20年以上。
你年轻时交的钱,是按“活10年”算的;
可现在,你要“领20年”。
同时,劳动人口锐减:
- 1990年:5.1个劳动者养1个老人
- 2010年:2.6个
- 2030年预计:1.7个
当初支撑系统的底层数字已经崩塌。
长寿,从祝福变成了制度的漏洞。
救助的陷阱:你得先“破产”
另一个故事来自铃木先生,74岁。
他经营西装店,妻子住院,每月6万日元医疗费。
养老金全给了医院,自己每天只吃100日元的纳豆饭。
他有100万日元存款,却无法申请救助。
制度规定:有存款不能领生活保护。
必须花光所有积蓄,证明自己彻底破产。
可那笔钱,是他给妻子准备的葬礼费。
妻子去世后,他终于办完葬礼,存款归零。
于是,他终于能“合法”获得救助。
妻子的死,换来了他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老年贫困:不可逆的陷阱
年轻人可以再找工作,老人不行。
身体只会更差,收入只会减少。
所谓“花光存款再来”,
不是在帮你渡过难关,而是在让你放弃尊严——
放弃安全感,放弃最后的底线。
但即使如此,能申请的老人依旧很少。
日本独居老人近600万,
约一半年收入低于救助线,
真正申请救助的不到70万。
剩下的200多万人,
在黑暗中吃干面条,在酷暑不开空调,在病痛中不敢去医院。
代际撕裂:从契约到博弈
为什么他们不求助?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敌意。
年轻人说:“只有你们在享受好处!”
媒体批评“生活保护太多”,舆论喊“老人是社会负担”。
当1.7个年轻人要养1个老人,
养老金、医疗、护理支出已经占国民收入的30%以上。
年轻人自己也就业困难、收入减少,
代际之间的契约变成了零和博弈。
老人觉得:“我辛苦一生,为何晚年凄惨?”
年轻人觉得:“我们这么累,还要养你们?”
两代人都在受苦,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这不是谁的错,而是系统的错。
长寿的噩梦:不是因为活得久
NHK给《老后破产》的副标题是:
“长寿的噩梦”。
噩梦不是“长寿本身”,
而是在一个失效的系统里长寿。
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正沿着同样的轨迹前行:
- 人口老龄化加速
- 劳动力人口下降
- 平均寿命延长
- 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
如今,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3亿,
但社保基金账面余额却在部分省份逼近警戒线。
制度的张力正在积累。
田代、铃木的故事,也许就是我们未来的镜子。
不是懒惰或失败,而是一个旧系统在面对新现实时的崩塌。
养老金制度的核心假设已经被打破,
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
这意味着:
未来“体面地老去”,可能不再是一个制度能保证的结果,
而是每个人都需要重新思考的现实命题。
长寿,本应是祝福。
但在没有准备好的社会里,长寿就成了一场灾难。真正的挑战,不是“老了怎么办”,
而是——
我们该如何在一个失效的承诺中,重新定义老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