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坞G2是一款双盘位私有云设备,搭载Intel N150处理器,标配8GB内存,配备双2.5GbE网口,运行SGW OS系统,支持相册备份、AI识别、影视墙、内网穿透以及Docker等多种功能。
开箱与外观设计
本设备为作者自京东平台购入,无任何商业合作成分。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开箱过程及实际使用感受,旨在为有意向的用户提供客观参考。
如今快递包装与产品独立包装已成为加分项,个人认为这一点十分必要。
包装底部标明了设备的基本配置:Intel N150处理器,双2.5G网口,支持多端数据同步,并运行全新的SGW OS系统。
设备内置eMMC存储并预装系统,同时配备无线网卡。
设备被稳妥地固定在包装中央,有效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碰撞。
全家福包括以下配件:电源适配器、网线、螺丝配件包、螺丝刀以及使用手册。
电源适配器规格为12V/5A 60W,对于双盘位设备来说功率足够。
附带一根扁平设计的网线。
配件包中包含硬盘固定螺丝与M.2接口螺丝。
提供了一把用于拆机的小工具。
另有一把小螺丝刀。
详细的使用说明书。
设备整体采用塑料材质,做工方面略显一般,接缝处较为明显。
外观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多冗余元素。
侧面可见两个风扇,通过侧向送风为处理器和硬盘散热。
背面设计有两个硬盘托架,下方接口依次为:DC电源接口、HDMI接口、Type-C接口、双2.5GbE网口、USB3.0接口、电源按钮及指示灯。
硬盘托架采用硬质塑料制成,强度足够,无需担心耐用性问题。
但外观略显简陋,缺乏快拆设计,需通过螺丝固定硬盘。
安装3.5寸硬盘后的托架效果。
由于采用侧面散热设计,托架前部未设置通风孔或预留位置。
测试中使用两块500G的3.5寸机械硬盘。
取下硬盘托架后,可见内部金属框架以增强整体结构强度。
右侧可见两个散热风扇,底部为主板区域。
设备底部四周配有防滑脚垫,有助于减轻运行时的震动。
提示:附赠的螺丝刀实用性有限,既无法拧开底盖螺丝,也不适用于M.2螺丝,设计有待改进。拆卸三颗螺丝即可打开底盖,支持添加M.2硬盘。
与Mac Mini对比体积,拾光坞G2尺寸为185×200×115mm。
对于双盘位设备而言,空间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本可以设计得更为紧凑。
系统功能体验
拾光坞内置SGW OS系统,支持相册备份、AI识别、影视墙、内网穿透及Docker等功能。由于功能丰富,以下仅挑选部分重点进行介绍。
手机客户端界面,用户可浏览感兴趣的功能模块。
应用中心支持通过手机直接管理NAS设备。
功能简要体验
为便于演示与截图,以下操作基于PC客户端进行,相比早期版本,UI界面有了显著提升。
云盘文件管理除常规操作外,还支持在线预览、压缩与解压功能。
拾光相册具备AI识别能力,支持手机照片自动备份。
拾光影视可展示海报墙与影片信息刮削效果。
测试播放17G的4K影片,设备能正常硬解至1080P,拖动进度条需等待约8秒。
此时设备运行状态显示处理器占用率低于20%,但温度略高。
网盘备份支持与百度网盘之间的数据互传,目前仅限此一家平台。
网络存储功能支持挂载常用的SMB与WebDAV协议。
备份任务支持电脑与NAS间的双向同步,也可在磁盘或目录间进行灵活备份。
离线下载功能在需要时十分便捷。
分享功能支持HTTP分享与设备间专属分享,HTTP分享无需公网即可生成链接。
容器服务此前已在ARM版本中提供,x86架构支持更多容器部署选项。
拾光穿透使无公网用户也能轻松远程访问家中NAS。
基础服务支持SMB与WebDAV文件传输协议。
运行状态显示处理器负载较低,但温度偏高(可通过调整风扇转速改善)。
应用商店目前仅提供官方应用,数量较为有限。
其他性能测试
通过软件对挂载的SMB目录进行测试,写入速度达231MB/s,读取速度为263MB/s。
实际文件传输测试结果与上述数据基本一致,写入速度稍慢,设备风扇噪音较为明显。
功耗测试:硬盘完全休眠时为8W;正常运行功耗为17W;满负载读写时功耗为29W。
总结与评价
拾光坞G2作为品牌首款双盘位私有云设备,也是首款采用Intel处理器的产品,相比之前的N3型号在多个方面均有显著进步,包括外观设计、硬件性能及操作界面。目前京东售价1399元,标配8GB内存。
然而,自带系统在用户体验方面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操作引导不够清晰、界面交互略显生硬、预装应用数量有限等。此外,在可玩性方面与自家ARM设备差异不大,且缺乏虚拟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