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红楼梦》:是否可以视为反清复明作品?

图片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其内容的多种解读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但也有不少曲解现象,尤其是将其视为反清复明作品的观点。网络上流传的《癸酉本石头记》,被读者称为“鬼本”,在其序言中宣称《红楼梦》是以家喻国的书籍,认为其背景与当时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明清易代对明遗民而言无疑是“神州陆沉”,在此背景下,他们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红楼梦》便是在这种思想潮流中诞生的,通过宝黛钗等恋情故事掩盖其对权力斗争的隐喻。很多研究者和迷恋者未能领悟书中关于“以家喻国”的显性和隐性信息,误认为仅是一个大家族的爱情故事。

从个人角度来看,《癸酉本石头记》实际上是一部现代同人创作,使用现代语言,内容充满个人想象,甚至包含贾蓉和贾蔷持剑威胁贾政、劫掠荣国府的情节,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图片

梦中识通灵的甄士隐

简而言之,《红楼梦》无法被视作反清复明的作品。台湾学者欧丽娟在其著作《大观红楼》中提出,所谓的“反清复明”观点不过是现代读者的主观臆断。她举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红楼梦》,在紫禁城西六院的长春宫中,墙壁上绘有取材自《红楼梦》大观园的十八幅大型壁画,显然视作品为与自身相关的事情。如果《红楼梦》中确实隐含了反满、反王权的意图,那么脱离当时文化语境的现代读者为何能意识到这些“政治讽喻”,而当时的对象却对此浑然不觉呢?这就像在讨论唐诗时,指责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在讽刺“常得君王带笑看”的杨贵妃,却仍受到皇帝的赏识,这种推论显然不合逻辑。

进一步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曹雪芹在开篇即指出作品“不涉时世,大旨谈情”。为了实现这一点,他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朝廷圣上,相关的证据在书中随处可见。

图片

大观园的描绘

例如,林黛玉出身于列侯之家,林家世代承袭爵位,原著中提到这是因为当今圣上的恩德远超前代。而元妃能够省亲,正是因为当今圣上对孝道的重视,特意安排妃子们回家探亲,以确保她们与父母团聚。

图片

元妃的回乡

甚至贾宝玉这个叛逆的角色也十分尊重当今圣上。在原著第36回中,贾宝玉和袭人讨论“文死谏武死战”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朝廷受命于天,如果朝廷不仁,那就不应该将这重任委托于他。贾敬去世后,圣上以仁孝之心,给予贾家额外的荣誉,这些都表明在曹雪芹的笔下,朝廷是正面的形象。

图片

刘姥姥的冒险

欧丽娟指出,小说中多次提示读者,不应将历史背景强加于作品。脂砚斋在第五回中对此表示认同,指出读者应如此看待《红楼梦》,而根本不必追究隐喻。第四回的评点更明确指出,作者不敢干涉政治,写作的重点在于闺阁生活,政治寓意的说法应被搁置。

图片

琉璃世界的美景

从《红楼梦》的结局来看,曹雪芹对当今圣上的正面描绘,并非单纯的颂扬,而是为了衬托贾家被抄的合理性。在前八十回中,四大家族依仗权势做了不少违法之事,例如,薛蟠杀人、王熙凤陷害等,贾家的诸多罪状一旦上达天听,便自然而然地导致抄家。

图片

王熙凤的权力游戏

坊间流传的忠顺王府与北静王府的政治角斗导致贾家被抄的说法几乎不可能成立。忠顺王和北静王的地位差距明显,曹雪芹也不可能将一个少年与亲王之间进行政治较量。同时,整个《红楼梦》中并没有展现忠顺王府和北静王府之间的政治对立。

图片

贾宝玉与贾政的别离

政治斗争是个敏感话题,曹雪芹绝不可能轻易描写。在《红楼梦》中关于朝政的观点,极有可能被当局所压制,甚至导致作品的消失。因此,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无论是解读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应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红楼梦的真正魅力在于细腻的人物情感、丰富的风俗,以及饱含诗意的文学风格,读者应将重点放在这些内容上,而非沉迷于市井阴谋论,这才是最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