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的悲剧:为何他们无法悔改?

赌徒是如何形成的?

“留给他5分钱坐车,其余的我们拿走。”1983年,年轻的聂磊辍学,在山东青岛即墨路的小商品市场游荡。尽管父母都是教师,家庭条件尚可,他却选择了混迹社会。聂磊看到两个同龄孩子在向另一个要钱,便主动成为“中间人”。虽然行为不道德,但他仍显得一副道貌岸然。最终,他因抢劫被判入狱6年,2年半后获释。这一年,他18岁,本可回归正轨,却逐渐踏上了“豪赌”之路。2004年,张继科在国家队表现出色,前途光明,却因参与赌博而私自离队,最终被贬回省队。图片

他回到省队后努力训练,经过两年重回国家队,但终究没能摆脱赌博的诱惑。聂磊的行为可归因于心理学中的冲动控制障碍,即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难以控制不当行为。出狱后的聂磊尝试找工作,但始终无法安分,最终回到自己曾抢劫过的市场做生意。不久,又因与人发生冲突被判刑。在出狱后,他不仅没有悔改,反而愈加放肆,与社会黑帮联系,甚至腐化警方,利用权力进行非法放贷。至1998年,聂磊已经经营多家赌场,逐渐融入了赌博行业。图片

实际上,冲动控制障碍并非个例,它涵盖了多种行为异常,包括病理性赌博。根据标准,若符合以下10条中的5条以上,即可被确诊:

  1. 脑海中总想着赌博或计划下次赌博。
  2. 赌注越来越大才觉得过瘾。
  3. 屡次想戒赌但失败。
  4. 情绪低落时想以赌来逃避问题。
  5. 输了就想着何时能赢回来。
  6. 为了隐瞒赌癖撒谎。
  7. 为了赌曾涉及欺骗或失信。
  8. 为了赌而伤害与亲友的关系。
  9. 为了赌而陷入巨额债务。

至于张继科是否符合这些标准,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现在,他的前女友成为最大受害者,但幸而她依旧活着。因为有些人,一旦与赌博沾上关系,人生便会陷入悲剧。

赌博与道德的缺失

近年来,一提到“赌徒”这一词汇,很多人直觉反感,尤其是莫焕晶。2017年6月22日,作为保姆的她因赌博输掉6万多,决定在雇主家中纵火,意图引导雇主对她的感激,进而借钱。不幸的是,纵火失控,导致朱女士及其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部遇难,而她独活下来。莫焕晶曾从雇主那里借过11.4万,甚至多次盗窃金器、手表等物品典当,以筹集赌资。图片

在她的庭审中,莫焕晶承认自2012年开始赌博,输了就开始偷窃。她的行为几乎符合病理性赌博的所有标准。实际上,任何赌徒都可能经历这样的恶性循环,赌博破坏了无数家庭与人生,然而这只是赌徒道德缺失的冰山一角。图片

有些赌徒甚至会利用未成年人进行犯罪,或因毒瘾发作持刀抢劫,甚至八旬老人也为筹集赌资组织卖淫。研究表明,赌博时大脑分泌多巴胺,导致成瘾,而“损失厌恶”使得赌徒不易退出。赌博的设计者们充分利用了赌徒的心理,通过巧妙的游戏机制引导他们继续下注。图片

斯金纳箱实验表明,动物在特定机制下会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赌徒亦是如此。一旦形成逻辑自洽,他们会拒绝质疑游戏的本质,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结语

“小赌怡情”这句话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赌博不分大小,唯有零次和无限次。**在我家乡的小村庄,偶尔也有小额赌博,但即便如此,仍有人因输钱而失去理智,甚至引发暴力冲突。赌博的本质是极度自私,赌徒在下注时根本不考虑后果,仿佛是个任性的孩子。在张继科18岁重返国家队时,教练尹霄特意带他去摔碎多个瓷盘,旨在让他抛弃过去的自己。令人讽刺的是,他却将其中一个好看的盘子埋了起来,试图保存那一份“逻辑自洽”。最终,无论如何,他的赌博癖好依旧是他生命中的宿命。